![]() |
圖片取自PEXELS網站 台股爆跌2000多點 |
2025年4月7號,台股歷史留下一筆:單日大跌超過2000點,創下最大跌幅紀錄!
這一波台美股的修正,跌得真的猛。不少人打開股票 App,原本信心滿滿,結果一看帳面直接綠油油,心情跟著大跳水。就連一向穩健的ETF、金融股、科技股也被拖下水。
社群上瞬間出現大量討論:「現在是不是該停損?」「定期定額還要扣嗎?」「還能回來嗎?」
其實仔細回想,這種狀況我們不是沒經歷過。
回想2020年疫情股災,我當時選擇縮手觀望,之後看著股市大反彈,心裡有點懊惱;到了2022年,再遇一波大跌,我沒再閃,照自己的節奏繼續扣款,結果反而慢慢拉回來。這一次,2025年這波跌勢,我也沒改變策略:持續買進!
2025年4月9號進場,一邊加碼台股的金融股,一邊看著VIX指數飆高(超過30),也加碼了美股ETF(QQQ)。
對我來說,市場震盪本來就是投資過程中的日常,上上下下是常態,不會永遠漲,也不會一直跌,跌的時候進場,等於幫我們把整體持有成本往下拉,這種事財經媒體、書上都會講,但很多人還是做不到。
關鍵在於有沒有底氣「抱得住」。
那什麼是底氣?
我自己的經驗及心法,來自於:「專注本業、壯大本金、底氣要夠、閒錢投資」
不是拿買房頭期款去ALL IN,不是拿孩子學費來進場搏反彈,是用真正不影響生活、掉了不會焦慮的閒錢在投資。
有穩定的本業收入,有長期觀察的投資標的,有自己定下來的紀律跟策略,這樣一來,市場再怎麼震,你都會知道該怎麼走下去。
從4月7日之後,我觀察社群的變化很有趣。
剛開始還是有不少人進場抄底,不管是零股還是一張張買,買氣還在;但到了4月18號左右,那些「今天買了什麼」的留言漸漸變少,氣氛開始轉為觀望。
到4月24、25號,看到不少人在討論0056除息,蠢蠢欲動的人又冒出來。
到4月底、5月中,股市慢慢回穩,台股漲回快2000點,許多人又開始後悔「沒進場」「錢不夠」「買太少」,甚至又有人開始問明牌、問什麼價位能進場。
也有另一種聲音:七月初或七月中之後再進場,因為關稅大致抵定,應是股市相對低點;看看下圖,若如預測七月進場會錯過多少的漲幅?
看看下圖,四月份之後股市的發展,真如名嘴或專家們所預測的嗎?
這段日子,我心裡倒是有個想法:這一波台股雖然跌很深,但整體市場氣氛,其實還沒到真正的恐慌。
不像以前那種整版都在蓋牌、求神拜佛、甚至崩潰砍光的日子,現在反而比較像「懷疑中成長」,有點怕、但又怕錯過;不敢All in,但又不想空手。
這或許也是這幾年ETF存股觀念逐漸普及之後的結果,大家漸漸懂得不要看短線漲跌,而是慢慢試著用長期的角度來看資產配置。
對我來說,每一次市場修正,其實都是一次讓自己「回頭檢視」的機會:
- 進場投資用的是閒錢嗎?
- 金流穩不穩?
- 投資的標的是不是原本看好的長期標的?
- 這次下跌,是慌張怕跌深、還是冷靜地依策略加碼?
這些問題,沒有對錯,只有準備得夠不夠。
永遠別預測市場,先穩住陣腳,市場會不會恐慌我不知道,但我知道只要還待在場上、還有紀律、有金流、有策略,最後市場一定會還你應得的報酬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