計程車之景氣落後指標

計程車-景氣落後指標


一早搭高鐵到台北,準備去敦化南路做健康檢查。

從台北車站一上計程車,我就跟司機說了目的地,沒想到大哥立刻回我一句:

「我們這個方向過去,可能要麻煩你走過去喔,我會停在對面,不然就要繞一下。」

我問:「繞一下會很花時間嗎?」

他說:「其實也不會,只是要先跟你說,我們會先往前走到基隆路然後再迴轉…

我想了想,乾脆說:「好,那就在對面放我下就好,我再自己走過去。」

他還不忘提醒一句:「敦化南路那邊的斑馬線很長喔。」

我笑笑回:「沒關係,我走一下當運動。」

聊著聊著,順口又問他:「大哥,今年生意好嗎?

他頓了一下,說:「沒有去年好。」

我:「好像這幾年很多產業都不太好。」

他說了一句我覺得值得記下來的話:「我們這個產業是景氣落後指標,如果連我們不好,表示大部分的產業可能早就開始不好了。」


這句話雖然簡單,但說得很深。

所謂「計程車是景氣落後指標」,意思是從計程車司機的生意好不好,其實可以回推之前幾個月的經濟狀況,但它沒辦法即時反映最新的景氣變化。

用比較生活化的方式講就是:

「當計程車司機說最近生意很好,代表大概前幾個月大家荷包變厚了,開始願意多搭車、多出門,景氣應該從那時候就開始好轉了;反過來,如果他們說生意變冷清,那代表早幾個月就有人開始縮手了。」


從理財的角度來說,也很有意思。

有時候我們會想找「領先指標」,比如股市漲跌、就業數據、企業訂單等等,來預測未來;但「落後指標」也有它的意義,它反映的是「過去這段時間大家過得怎麼樣、現在感受是什麼」。股市可能早就反映未來6個月的情緒,但計程車司機告訴我們的是:一般人這2、3個月的生活,真不容易。

這對於做中長期的投資、判斷消費者信心、調整現金流分配,反而更貼近「真實生活」。

下車時,我跟司機大哥說了聲:謝謝,不用找了,他開心地連忙回謝謝。或許他也在心裡盤算今天這趟車跑得值不值得,但對我來說,這段對話卻意外提醒了我:觀察景氣趨勢,不能只看數字,更多時候是從生活的細節、和人聊天的感受中,讀出市場的氣味。


這次搭車,也讓我想起剛踏入資訊業的時候,就像這位司機大哥,是那種「多做、多笑」類型的新人,什麼事都接,什麼都願意做,不懂就問,臉上總是掛著笑容。這樣做不是為了討好誰,而是我知道,願意多做一點、臉色好看一點,才會有人想靠近你、幫助你、提拔你。

「如果辦公室有一個同事,總是願意幫忙,臉上總是帶笑,這種人不管在哪都不會孤單,我最初就是這樣的人,來者不拒,什麼都做,結果單位時間能吸收的經驗就比別人多很多。」

但是很重要的一件事:多做的前提,是不要出包。

如果你幫忙幫出問題,久了大家還是會離你遠遠的。所以在「多做」的同時,也要「做對、做好」。

這就像那位司機,看似只是繞路、提醒我斑馬線很長,這些細節,讓我覺得他不是把客人當一趟生意,而是真的希望旅程對我來說是安全、方便的。這種細膩,其實就是職場中我們常說的「加分項」。


很多人問:「阿伯,怎樣才算是職場上的好表現?」

我說,多做、多笑,態度好、反應快,信件回覆清楚、會議準時到、任務不推拖,這些不是天份,是選擇;不是技巧,是習慣。

久了,主管信任你,同事喜歡你,客戶也會記住你,那時候的你,就是團隊中那個不可或缺的「最有價值球員」了。

就像今天這段計程車小插曲,看似微不足道,但如果你願意多觀察、多問一句,搞不好就能從別人的故事中,找到面對工作的另一種心態與做法。

景氣好不好,有時是落後才知道;但你的職場表現,從現在起就能超前佈署,多做一點、多笑一點,走得穩、也走得遠!



留言


阿伯的異視界

【歡迎斜槓轉職、加薪25趴、理財觀念交流】

名稱

以電子郵件傳送 *

訊息 *